缺铁性贫血是一种常见的血液疾病,在临床上较为多见,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血液成分异常,更可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多方面的影响。
缺铁性贫血主要是由于机体缺乏铁,致使血红蛋白合成减少而引发的贫血,铁作为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,对于血红蛋白的合成起着关键作用,当铁摄入不足、吸收障碍或丢失过多时,就容易引发缺铁性贫血。
在日常生活中,有多种因素可能导致缺铁性贫血,饮食结构不合理是常见原因之一,长期素食且不注重铁的补充,或者挑食、偏食,都会使铁的摄入量不足,一些特殊人群,如婴幼儿、孕妇和老年人,对铁的需求量相对较大,如果不加以特殊关注,更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,婴幼儿处于生长发育快速阶段,对铁的需求增加;孕妇不仅自身需要,还要为胎儿提供足够的铁,铁的消耗增多;老年人则由于消化功能减退,铁的吸收能力下降,也容易出现缺铁情况。
某些疾病也可能引发缺铁性贫血,比如胃肠道疾病,会影响铁的吸收;慢性失血,像月经过多、消化道溃疡出血等,会导致铁丢失过多,这些潜在因素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,会使缺铁性贫血的病情逐渐加重。
缺铁性贫血患者往往会出现一系列症状,常见的有面色苍白、头晕乏力、心慌气短等,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,降低生活质量,长期贫血还可能对心脏、肝脏等重要器官造成损害,增加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。
对于缺铁性贫血的诊断,主要依靠血常规检查、血清铁及铁蛋白测定等,一旦确诊,应积极进行治疗,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补充铁剂和去除病因,补充铁剂是治疗缺铁性贫血的关键,常用的铁剂有硫酸亚铁、富马酸亚铁等,在补充铁剂的同时,还应注意饮食调整,多摄入富含铁的食物,如瘦肉、动物肝脏、豆类、绿叶蔬菜等。
作为医院的护士长,我们要高度重视缺铁性贫血的防治工作,在日常护理中,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,提高患者对缺铁性贫血的认识,指导患者合理饮食,遵医嘱按时服药,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,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并发症,我们要通过专业的护理,帮助患者缓解症状,提高生活质量,早日战胜缺铁性贫血,让我们携手共进,关注缺铁性贫血,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