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医院护理工作的日常中,“兴奋”这一状态常常进入我们的视野,它与患者的健康状况息息相关,值得我们深入探究。
兴奋,从生理角度来看,是机体处于相对活跃的状态,适度的兴奋对于人体有着积极意义,当患者得知自己病情好转或者即将康复时,会表现出兴奋之情,这种兴奋能促使身体分泌一些有益的激素,像多巴胺等,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精神状态,增强免疫力,对病情的恢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,在护理这类患者时,我们要敏锐捕捉他们兴奋的情绪信号,给予积极的回应和鼓励,让这种正面的兴奋持续推动康复进程。
过度兴奋则可能带来问题,有些患者在面临手术、重大检查等压力事件时,会出现过度兴奋的表现,他们可能心跳加速、呼吸急促、情绪激动难以平复,这时候,我们护士要发挥专业作用,耐心地与患者沟通交流,帮助他们缓解紧张情绪,引导其逐渐平静下来,因为过度兴奋会增加心脏负担,影响手术或检查的顺利进行,甚至可能引发一些潜在的风险。
兴奋还可能与神经系统的功能紊乱有关,一些神经系统疾病患者,会出现异常兴奋的症状,如癫痫患者发作前可能会有短暂的兴奋期,表现为烦躁不安、情绪激动等,我们护士在护理这类患者时,要时刻保持警惕,密切观察他们兴奋状态的变化,及时记录并反馈给医生,以便调整治疗方案,确保患者的安全。
心理因素也会导致兴奋,比如焦虑症患者,常常会处于一种过度兴奋又紧张不安的状态,他们可能对周围的一切都过度敏感,容易被激怒,针对这类患者,我们要运用心理护理的方法,给予他们足够的关心和理解,通过倾听、陪伴等方式,帮助他们舒缓内心的焦虑,从而减轻过度兴奋的症状。
作为医院的护士长,我们深知兴奋背后隐藏着诸多健康信息,我们要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、专业的护理技能和温暖的人文关怀,精准把握患者兴奋的状态,区别正常与异常,积极引导和干预,让兴奋成为患者走向健康的助力,而不是阻碍,我们才能更好地履行护理职责,为患者的康复保驾护航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