伤寒和副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,在临床上具有相似的症状表现,但又存在一定差异,了解其特点,对于我们在医院的护理工作中做好防控和治疗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。
伤寒杆菌和副伤寒杆菌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、食物等经口传播,人群普遍易感,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,再次患病者较少见,潜伏期一般为10 - 14天,典型的伤寒自然病程约4 - 5周,初期,患者会出现发热,体温呈阶梯状上升,可伴有全身不适、乏力、食欲减退、头痛、咽痛等症状,极期时,高热持续,可达40℃左右,多为稽留热,还会出现相对缓脉、全身中毒症状加重、消化系统症状明显如腹胀、便秘或腹泻等,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,特征为淡红色小斑丘疹,直径2 - 4mm,压之褪色,多在病程7 - 13天出现,分布于胸、腹、背部,四肢少见,一般在2 - 4天内消退,缓解期体温逐渐下降,症状随之减轻,恢复期患者体温恢复正常,症状消失,食欲好转,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。
副伤寒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,但一般病情较轻,病程较短,副伤寒甲、乙起病较急,热型多不规则,毒血症状较轻,肠道病变较少、较轻,皮疹出现较早、较多,有时可遍布全身,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复杂,可表现为伤寒型、急性胃肠炎型或脓毒血症型。
在护理工作中,对于伤寒和副伤寒患者,我们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,定时测量体温、脉搏、呼吸、血压,注意热型及伴随症状,以便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并报告医生,饮食护理也十分关键,应给予高热量、高维生素、易消化的流食或半流食,如米汤、藕粉、蒸蛋等,避免食用粗糙、多渣、易产气的食物,防止诱发肠出血和肠穿孔,要做好皮肤护理,患者长期发热、卧床,易发生压疮,应定时协助患者翻身、按摩,保持皮肤清洁干燥,还要注意口腔护理,每日用生理盐水或朵贝尔液漱口,防止口腔感染。
预防伤寒和副伤寒,关键在于加强公共卫生管理,做好水源保护、饮食卫生、粪便管理等工作,对于易感人群,可通过接种伤寒、副伤寒疫苗进行预防,作为医院的护理人员,我们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和技能,做好患者的护理工作,同时积极参与防控宣传,为减少伤寒和副伤寒的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。
发表评论
防控伤寒与副伤寒,关键在于及时隔离、消毒环境并实施科学护理措施。
防控伤寒与副伤寒,关键在于隔离传染源、环境消毒及患者细心护理。
防控伤寒与副伤寒,关键在于及时隔离、环境消毒及个人卫生;护理时需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并给予充足营养支持。
伤寒与副伤寒的防控关键在于及时隔离患者,严格消毒措施;护理要点则侧重于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合理营养支持。
添加新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