心肌梗死,这一严重威胁心血管健康的疾病,犹如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“定时炸弹”,时刻牵动着我们的心,作为医院的护士长,深知其危害之大,在这里和大家深入探讨一下心肌梗死相关的知识。
心肌梗死,就是心脏的血管被堵塞,导致心肌因缺血而坏死,引发心肌梗死的原因众多,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最主要的“元凶”,当冠状动脉内的斑块破裂,形成血栓,就会迅速堵塞血管,阻断心肌的血液供应,进而引发心肌梗死,长期的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、吸烟、肥胖、过度劳累、情绪激动等因素,也会大大增加心肌梗死的发病风险。
心肌梗死发作时,症状往往较为典型,患者通常会突然感到心前区剧烈疼痛,疼痛程度较重,呈压榨性、闷痛或紧缩感,可放射至左肩、左臂内侧、无名指和小指等部位,疼痛持续时间较长,一般超过 30 分钟,含服硝酸甘油等药物后不能缓解,患者还可能伴有胸闷、气短、呼吸困难、大汗淋漓、恶心、呕吐等症状,如果出现这些症状,必须立即就医,争分夺秒进行抢救,因为每一秒都关乎心肌的生死存亡。
在治疗方面,及时有效的溶栓、介入或搭桥等治疗手段,对于挽救濒死心肌、减少并发症、降低死亡率至关重要,而在日常生活中,预防心肌梗死更是关键,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重中之重,我们要合理饮食,减少高脂肪、高胆固醇、高糖食物的摄入,多吃蔬菜水果,适量运动,戒烟限酒,控制体重,避免过度劳累和情绪波动,定期体检,监测血压、血脂、血糖等指标,积极治疗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等基础疾病,也能有效降低心肌梗死的发生风险。
对于心肌梗死患者,我们医护人员不仅要在治疗上全力以赴,更要在护理过程中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,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,包括生命体征、胸痛症状、心电图等,及时发现异常并报告医生,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,缓解其紧张、焦虑情绪,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,指导患者正确服药,告知其药物的作用、副作用及注意事项,确保治疗的依从性,还要为患者提供饮食、康复等方面的专业指导,帮助他们尽快恢复健康。
心肌梗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血管疾病,但只要我们提高认识,做好预防,早期发现,及时治疗,加强护理,就能够有效降低其危害,守护好我们的心脏健康,让我们携手共进,为心血管健康保驾护航。
发表评论
守护心脏健康,预防心肌梗死是关键,了解症状早发现、科学饮食少风险。
添加新评论